穿着这个半袖短裤出来,你会怀疑他脑子有问题。
但是,能不能说他是犯罪分子?能不能直接抓起他来,让他受到法律制裁?不会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法律不是技术规范。
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,专门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。
这一点,大家要搞清楚。
但我必须强调,虽然法律属于社会规范,但不能反过来说社会规范就是法律。
为什么?因为能够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、标准、规范太多了,除了法律,还有道德、习惯、宗教、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,比如党的纪律,这些都是社会规范。
法律只是其中一种。
社会规范的范围更大。
既然法律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,那它和其他社会规范有什么区别?我们主要从两个点来区分。
首先,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一样,都具有规范性。
但法律的规范性只针对人的行为,不针对人的思想。
它只是一个行为规范,而不是思想规范。
它只关注你怎么做,而不关注你怎么想。
这一点应该符合大家的直觉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刑法:只有犯意的酝酿而没有实施行为,是不是犯罪?不是。
脑子里想着抢劫、强奸、杀人,但没有实施,就不能被当作犯罪处理。
什么时候法律才会介入?当你压制不住内心的犯罪想法,开始为犯罪制造工具、准备条件,或者开始实施时,刑法才会介入。
刑法最早介入的是预备阶段,预备就已经转化为预备行为了。
所以,法律只是行为规范,不是思想规范。
这一点一定要清楚。
当然,这也是好事。
如果法律能针对人的思想进行强制和调整,那就麻烦了。
一个人可能因为思想与众不同而受到法律制裁,就会出现所谓的“思想犯”和“白色恐怖”。
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。
一个健康的社会,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。
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的前提是,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想法。
如果法律能强制人们的思想,就会压制不一样的观念。
没有不一样的观念,就没有不一样的说法;没有不一样的说法,就没有不一样的做法;没有不一样的做法,社会就不会有改变。
比如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“黑暗的中世纪”,就是因为教会控制了一切。
宗教规范既是行为规范,也是思想规范,对人的思想提出统一要求。
任何不一样的思想观念都被视为异端邪说,必须被消灭。
没有不一样的想法,社会就陷入停滞。
在现代社会,至少在法治社会中,法律保障思想多元,给每个人在观念层面留下足够的选择空间。
法律只针对行动,不针对思想,这是它的特征。
而其他社会规范不具备这个特点。
比如道德规范,它不仅针对人的行动,也针对人的思想。
道德规范不仅看你做了什么,还看你做这件事的动机。
动机的好坏直接决定道德评价。
动机好,做错了事也可以原谅;动机不好,做了好事也要被骂。
举个例子:你复习累了,到河边散步,听到呼救声,发现小孩落水,你跳下去把小孩救上来。
单看行动,这是“见义勇为”,道德上没问题。
但如果小孩父母赶到后对你千恩万谢,你忍不住说:“别谢了,给我十万块钱吧。
”这时,别人知道你的想法:你根本不关心孩子的生死,只是为了报酬才救人。
这个行为就不再是“见义勇为”,而是“趁火打劫”“趁人之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