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探讨法律的特征之前,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基本概念:特征的作用是什么?以一些常见的例子来说明,比如三毛的特征是三根头发,因为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;姚明的特征是身高较高,因为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。这些特征都是用来区分个体差异的。特征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部分,能够将某个人或事物与其他区分开来。法律的特征也是如此,我们研究法律的特征,是为了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或生活标准区分开来。
接下来,我们来判断一些关于法律特征的说法是否正确。首先,有人说法律的特征在于其普遍性、规范性和强制性。然而,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普遍性、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不是法律独有的特性,它们也是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共性。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,尤其是关于强制性这一点。法律的强制性似乎显而易见,违反法律会受到警察的抓捕、法院的审判以及监狱的关押等不利后果。但道德规范是否也有强制性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所谓的强制性,是指一个标准不能被随意违反,违反后会产生不利的结果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道德规范同样具有强制性。道德规范的强制性与个人内心的羞耻感成正比。一个人内心的羞耻感越强,道德规范对他的约束力就越大;反之,羞耻感越弱,约束力就越小。这种内心的羞耻感,简单来说就是“脸皮薄”,意味着道德规范的强制力更强。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到道德规范的强制力,那可能是因为他缺乏道德良知。但即便如此,道德规范的强制力仍然存在。
当一个人违反道德规范后,会产生对自己不利的结果。首先,如果他内心还有道德良知,就会感到良心上的不安,这种内心的折磨是一种内在的强制力。例如,人们常说“平生不做亏心事,半夜不怕鬼叫门”,这说明内心的良知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。即使一个人在社会中没有受到谴责,他内心的不安也会持续存在。而且,社会上没有纯粹的好人,也没有纯粹的坏人,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道德观念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,即使别人不知道,他自己也会感到内心的折磨。很多人在临终时会回忆一生,忏悔曾经做过的错事,这说明道德规范的强制力一直在内心起作用。
即使一个人的良知泯灭,道德规范仍然对他有强制力。因为即使他自己不在乎道德规范,但社会上其他人仍然有良知。当一个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,会受到他人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压力,社会评价也会降低。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负面的结果。因为我们是社会人,生活在社会关系中,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打交道。如果社会普遍对一个人持负面态度,他就会被社会关系所抛弃,这就是所谓的“社会性死亡”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,人天生是城邦的动物,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,要么他是上帝,要么他是野兽。显然,我们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。
因此,道德规范具有强制力,违反道德规范会面临内心的折磨和舆论的压力。而法律的强制性与道德规范的强制性不同。违反法律后,人们担心的是警察的抓捕、法院的审判和监狱的关押,这些都代表了国家层面的暴力机器。法律的强制性是一种国家强制,而不是简单的非正式强制。所以,强制性本身并不是法律的特征,国家强制才是法律的特征。这就是法律与道德规范在强制性方面的区别。
在探讨法律特征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注意细节。例如,强制性不是法律的特征,但国家强制性才是法律的特征。这些细节要素对于理解法律的特征至关重要。